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关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应以面源中心点为起点确定B:应采用确保场界监控浓度达标的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C:排放多种污染物的不同无组织源,应合并为单一面源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D:排放多种污染物的同一无组织源,只计算其中一种污染物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点击查看答案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计算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防护距离时,所计算的控制距离以( )为起点。A.污染源边界 B.污染源中心 C.厂区边界 D.厂区中心
根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 A.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评价范围 B.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措施 C.评价分析方案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 D.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
(2019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下列关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和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应以厂址中心为起点确定 B.项目厂界浓度超标,须调整工程布局,待满足厂界浓度限值后,再核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考虑全厂的所有污染源,包括点源、面源、有组织、无组织排放等 D.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的最远垂直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某项目按工程建设方案确定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300m,对建设方案进一步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后,场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可达标,确定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200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应为()。A:厂界外200m范围B:厂界外300m范围C:以排放源边界为起点200m范围D:以排放源边界为起点300m范围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确定()。 A.污染物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排放源排放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有规划的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某项目经估算模式计算的D10%为3k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评价范围是以排放源为中心、边长为( )的矩形区域。A.2.5km B.3km C.5km D.6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