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1)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多种不同能量的觉察,并转换成神经冲动。
(2)知识就是对客体的如实区别或联系。
(3)推理是运用一定的法则从已有知识得出新知识的思维活动。
典型例证:
(1)竹竿浸入水中被水折成两段,出水后竹竿又恢复原状。
(2)竹竿在水中并未被折断,而是由于光线的折射使人产生了错觉。
(3)竹竿浸入水中被水折成两段,这是客观不同的缘故。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古时有个《持竿进城》的笑话:有一个人带了一根很长的竹竿要进城,由于城门低矮,竖着拿不进去,而城门又很窄,因此,横着也拿不进去。正巧县官路过这里,寻问发生了何事。人们告诉他有一人拿着竹竿横竖进不了城门,正在想办法。县官一听大骂:“笨蛋,把竹竿锯断不就过去了吗?”该县官所犯的逻辑错误是()A.各个选言肢判断不同真B.混淆了相容的选言判断和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的区别C.各个选言肢判断之间没有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D.选言肢不穷尽
点击查看答案
定义:①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是保留一段短暂的时间。②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的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③视觉掩蔽:在某种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典型例证:(1)面对熟悉的场所,小周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回忆中的情景是那么清晰,就像在眼前一样。(2)阿姆斯特朗在环法自行车大赛中,骑得飞快,车轮的辐条几乎像消失了一样。(3)在霞光暮霭之中,火箭腾空而起,逐渐消失在浩瀚的宇宙之中。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存在对应有关系的数目有( )A.0个B.1个C.2个D.3个
定义:①象形:文字与事物本体在形状上很相像的造字法。②指事:在独体象形字上加一不成文字的表意符号或全用抽象符号组成的造字法。③会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独体象形字组成的造字法。典型例证:(1)日(2)下(3)阳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存在对应关系的数目有( )。A.0个B.1个C.2个D.3个
定义:①降格:指降低标准、身份等。②降级:指从较高的等级或班级降到较低的等级或班级。③降职:指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按照规定程序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典型例证:(1)改变了自己找对象的要求,觉得合适的就可以了,不再要求严格的身高、学历、家庭背景了(2)张某厌烦了做公司的管理领导,觉得精力不够,所以不做管理领导了(3)林某在A乡担任了5年的乡长后,调到8乡担任乡长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存在对应关系的数目有( )。A.0个B.1个C.2个D.3个
定义:①音高:是指人感觉声音调子高低的程度。②音色:是指乐器或嗓音等由于质地不同而形成的音质。③音强:是指人耳所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典型例证:(1)乐曲的高低起伏(2)小提琴和钢琴的声音(3)大声呼唤和窃窃私语上述典型案例与定义存在对应关系的数目有( )。A.0个B.1个C.2个D.3个
定义:①“同语反复”是指定义项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所出现的定义错误。②“循环定义”是指定义项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所出现的定义错误。⑧“含混定义”是指用模糊概念充当定义项所出现的定义错误。典型例证:(1)潜规则就是暗规则:暗规则就是潜规则(2)时间就是金钱(3)麻醉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存在对应关系的数目是( )。A.0个B.1个C.2个D.3个
定义:①专有名词:表示具体的人,事物,地点或机构的专有名称。②抽象名词:表示动作,状态,品质或其他抽象概念。③具体名词:表示物质或不具备确定形状和大小的个体的物质。典型例证:(1)水(2)北京(3)友情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存在对应关系的数目有( )。A.0个B.1个C.2个D.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