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贪欲、离瞋恚、离邪见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
佛教中,能够导致因果报应之因的行为,称为“业”。一般来说,“业”分为( )。A.身业B.法业C.口业D.意业
点击查看答案
佛教中,从身、口、意三方面规范佛教徒的日常思想行为,与“三业”相对的又有“三学”。即( )。A.戒B.念C.定D.慧
《医宗金鉴》的作者是A、吴谦B、杨上善C、王执中D、淳于意E、高武
我国西汉时期提出“意善而违于法者免,意恶而合于法者诛”,采用“春秋决狱”的代表人物是:()A、刘向B、张汤C、董仲舒
朱光潜先生认为,世间事物的真善美中,善是关于人心中的()。A、知B、意C、情D、德
“集谛”中的“业”不包括()。A、意B、口C、心D、身
十善业又分身、口、意三类,意善业有三,是指()A、离贪欲、离瞋恚、离邪见B、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C、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